出版业融合发展最新趋势 |
发布时间:2019-09-19 13:08:48 | 浏览次数: |
文/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9出版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布《2018出版融合发展报告》,围绕出版融合发展的十大现状、十大挑战与十大趋势展开分析,报告全文如下:出版融合是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
出版融合发展的十大现状 1.出版融合发展已成行业共识。近年来,国家倡导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以科技创新和应用支撑新闻出版业全面繁荣发展;出版行业中融合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技术工具、金融扶持、人才培养、线下落地服务等创新性出版融合举措。 2.重点实验室助推出版融合深度发展。出版融合重点实验室在2018年步入快车道。在纵深探索垂直领域方面,以辽宁和外研社重点实验室为代表,形成了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资产;教育信息化布局方面,作为“领头羊”的人教社和郑州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一系列融媒数字产品、教育应用服务。
3.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成果丰硕。我国出版机构面对纸书销量锐减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转型增效的新路径。专业出版机构从单纯售卖纸书的形式,向提供知识服务产品转型。大众出版机构联合知识付费平台,探索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
4.编辑人才培养顺应新形势。最近一年,出版行业高度重视编辑人才的融合培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面实施“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支持出版单位与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联合开展出版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 行业级出版融合团体积极带动人才发展。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多家行业重点单位联合主导,在2018年共同举办了十二期“出版融合与编辑创新研修班”。 各大出版社发力。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举办了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班。在对社内编辑的业务和思维培训方面,煤炭工业出版社的培训课程,加入了线上线下融合营销策略等前沿知识。 5.AR/VR与人工智能初步应用于出版。新技术在出版领域应用与日俱增。截至2018年底,国内出版的AR图书呈稳定发展的态势。VR的尝试以课题研究、文化产业项目为主。一些出版社还在智能教育机器人研发、智能机器人语音知识库上重点发力。
6.线下场景重新挖掘成为流量新入口。2018年出版业对线下场景的重新挖掘,创造了出版行业流量的新入口。第一种是 “绘本入园”的推行。通过在绘本上以二维码为入口,线下搭配线上的新零售借阅模式,为幼儿出版开掘了新流量。第二种是智慧书屋的开设。为大众出版增加了新流量。北京发行集团打造的新华生活+24小时无人智慧书店、天猫首家无人书店志达书店等都是典型代表。 7.出版交易新模式发展日趋成熟。出版业依靠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在出版交易模式优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出版IP模式以核心内容为基点,延伸至电影、电视、游戏和动漫等泛内容产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出版金融模式,将出版融合产品进行金融化运作,为出版业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本。
8.出版融合智库建设蓬勃发展。智库建设对出版融合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我国2018年以来大力支持智库发展,国家出台了纲领性文件指引发展方向,行业的高峰论坛交流建设经验,行业自发组织的智库发展势头良好,合力推动智库建设蓬勃发展。 9.平台企业不断发展,生态体系初现雏形。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出版社纷纷聚集各方资源建设平台型企业。有些实力雄厚的出版社联合相关产业的公司成立融媒出版公司,专注于出版融合业务,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出版集团依托旗下众多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整合形成大的知识服务平台,在知识付费市场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另外如数传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提供出版融合云服务平台,帮助出版社实现轻量化转型。
10.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已取得一定成效。科技期刊适应知识传播的趋势,积极向出版融合方向转型升级。在出版流程上,已经实现了从投审稿到最终发布的完全数字化。同时数据库出版已经被广泛用于出版实践,为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奠定基础。在构建融媒体矩阵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两微一抖”的传播格局加速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步伐。探索出版融合新路径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OSID”开放科学计划,以OSID码为端口,连接线上增值服务,帮助科技期刊实现轻量化转型。
出版融合发展的十大挑战 1.编辑思维还未能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编辑整体上缺乏互联网思维,首先在技术应用方面不能很好地将互联网新技术和出版业融合起来;其次在产品设计上也不注重挖掘读者对出版融合产品的真正需求;最后编辑的营销思维仅仅停留在把产品售卖出去的初级阶段,缺乏全程营销理念。
2.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传统金字塔式组织力量分散、反应迟缓,易产生职能越位、错位、缺位,很难适应出版融合新形势下的变化需求, 文化氛围保守,股权结构单一,影响人才积极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沟通效率低下。在当前融合出版浪潮中,多数传统出版单位仍受制于僵化的组织架构与不合理的管理体制,阻碍了融合发展进程,总体落后于新兴出版单位的步伐。 3.传统出版培养体系难造复合型人才。传统出版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面临许多挑战,包括高校课程改革流于形式、企业出版融合团队建设不专业以及国家“数字出版千人计划”与目标相差还较远等,传统出版培养体系已经很难塑造具备文化科技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具备文化科技综合素养的出版融合人才严重缺乏。 4.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成型。出版单位往往忽视交流与沟通,单枪匹马搞建设,阻碍重点实验室技术成果推广,项目管理与体制制度不规范,技术研发深度不足、服务广度不够,出版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程度低,未能建立起科技创新体系。
5.“出版+技术”解决方案仍在探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但新兴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还不成熟,资金投入与收益产出比例严重失衡,销售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大规模应用于出版实践;服务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呈现场景单一,用户体验差,未形成完整的供需体系;同时还有内容监管难度大的问题。 6.单薄的产品形态与丰富线下场景难匹配。用户在生活、生产和学术场景下都有旺盛的知识需求,但目前较为成熟的出版融合产品主要集中在幼儿绘本、教育教辅、科普读物等部分场景中,其他场景下的出版融合产品普遍有形式单一、内容匮乏、交互性差、体验感弱的缺陷,与丰富的线下场景难以匹配。 7.平台资源整合有待创新升级。当前融合出版资源平台主要由三个主体构成:技术服务商、渠道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单位依靠丰富的内容资源,纷纷建立起独立或跨行业合作平台,但由于对技术特点把握不准,内容整合受阻,平台规模有限,且缺乏国际竞争力。
8.传统出版转型中商业模式单一。受众需求和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出版机构基础商业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编辑难以深刻地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洞察受众需求,出版业未形成能够大规模聚合受众、知识内容、商品等资源的第三方平台,大多数出版机构均不具备这样的技术研发储备。 当下,出版融合下各出版主体正不断探索新的盈利路径和商业模式,但在应用中均存诸多问题,新兴商业模式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出版机构盈利难问题依旧突出。 9.版权形态复杂阻碍高效保护。出版版权形态日趋复杂,其管理和保护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许多优质作品一经出版,便遭到网络自媒体的“拆书”“洗稿”进行非法传播,严重损害作者和出版机构利益;不少出版单位依旧忽视内容资源和版权保护的重要性,版权开发与运营意识淡薄,版权收益依旧微弱;即使有些出版单位意识到版权的价值,却缺乏有效的路径和方法,维权成本高,自身权益难受保护。 10.出版融合基础理论体系处于空白。相关研究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在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基础理论构建、技术产品应用路径、商业模式创新建议等方面,理论建设相对匮乏,指导出版融合还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出版融合向更深更广发展。
出版融合发展的十大趋势 1.顶层指引强力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指出,“要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出版业将再造适应融合出版的生产流程,重构基于融合出版流程的组织模式,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媒介资源,出版融合将进入加速期。 主流媒体带头构建全媒体传播布局,用好新型媒体技术,解构传播内容,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多渠道、一体化传播。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为一体”,媒体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将由“相加”加速走向“相融”,探求出版内容、技术层面、经营与管理等多领域的融合。出版单位向“融入互联网”迈进,以“移动优先”“用户优先”为导向,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享共通。 2.现代纸书体系引领出版融合新生态。传统出版业在探索适应出版融合的核心业态上困难重重,方向不清,定位不明,举步维艰,或依附互联网平台商,失去主导权。 现代纸书体系,已经初步解决了出版融合核心方向和基础架构问题,将持续发力深度重构出版产业链。生产集约高效化,现代纸书将借助交互式出版生态系统、出版生产主体集散中心、大数据精准服务体系等共同推动信息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精准高质量,现代纸书将以技术赋能为抓手,以用户最小努力获取为导向,建立用户反馈获取和服务动态升级渠道,持续创新服务形态。生活场景即时适配,现代纸书将着力激发实体空间效能,完成所有固定需求生活场景的渠道开掘,促使线上线下高效联动。 3.出版智能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出版业场景深度融合,将逐渐取代出版流程中重复性强、创造性弱的工种,加速促进出版智能化发展,使编辑工作向移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构建出版融合大数据应用场景,更多样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以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交叉融合,加速推动出版发行数据体系建设;全方位实现出版智能化,逐渐取代出版流程中如编译、校对、印刷、直销等工种,协助作者创作或自动创建内容,融合语音识别等技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助力出版领域的数据共享和版权保护,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出版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区块链版权保护方案,开发音视频、文字、图片等网络侵权智能检测系统。 4.传统编辑正向产品经理角色转型。传统编辑将转型为具备产品经理角色的“现代编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既懂内容又懂互联网产品设计,熟练掌握产品经理的基本技能,如内容生产力、技术应用力和市场运营力等。
5.融合发展成为出版走出去新动能。基于出版融合发展理念的走出去正成为出版业的战略选择,推动人才建设、内容创新、平台管理、渠道经营等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化的出版高地,为中国出版“走进去”赋能。
6.轻量化转型带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科研工作者资源、编辑资源、内容资源和读者资源,构建开放、共享、诚信的科研生态圈,实现移动学术社交驱动下的学术期刊轻量化、低投入转型,学术期刊将深挖场景数据,有效连接科研生态圈各主体,精准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建立集知识创造、知识优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评估体系、知识应用服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立自有云端数据中心、内容中心和用户中心,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知识服务、信息咨询、知识质量验证和评价体系建设的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 利用OSID等移动互联网工具赋能,学术期刊将有效提高同行评议水平,通过搭建学术社区为科研生态圈各主体提供深度知识交互、创新知识呈现、协同知识生产等服务,全面促进科研诚信建设,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传播力、创新力。 7.出版融合产权体制和组织机制改革深化。在政策指导下,继续进行体制机制的深入变革势在必行。首先,产权体制改革将深入开展,资本多元化、人人持股等改革都会使出版企业更有活力;另一方面,组织机制的改革也将营造更加公平的、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 8.出版融合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丰富。一些出版单位已经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比如增值服务模式、IP开发模式、文旅融合、出版金融等模式,这些模式将继续完善规范,并得到推广和普及。此外,产业的跨界融合和新兴技术也会催生出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9.以融合理念做好主题出版。面对即将到来的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澳门回归2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出版业将围绕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热点事件和重点题材等方面,以融合理念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出版活动。 以融合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融合平台建设,充分实现资源融通,将成为各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呈现方式上,积极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内容表达形式,营造多层次主题出版时代新格局;在选题策划上,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深入贯彻互联网思维,深耕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在推广策略上,顺应移动化与社交化趋势,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强化公益宣传。 10.出版融合驱动出版智库建设跨越发展。出版融合将在总体规划、服务形态、思维导向等方面推动出版智库建设跨越发展,将有效促进技术与智力资源的融合,以及跨地域、跨领域的智库合作;将促进出版业智库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出版业智库布局,将站在行业高度,服务大局,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聚焦于行业前沿。 同时,未来智库内容体系还将进一步拓展,智库成果公共推广平台将逐步落成,智库建设将面向海外市场,更具国际视野。 文章出处:出版商务周报 |
上一篇:线下卖书难,线上价格战,我们怎么做才挣钱? 下一篇: |